首页 资讯 正文

王予波会见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副总理阿卜杜·萨拉姆·哈纳菲

体育正文 181 0

王予波会见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副总理阿卜杜·萨拉姆·哈纳菲

王予波会见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副总理阿卜杜·萨拉姆·哈纳菲

滇缅公路(diānmiǎngōnglù)遗址。管毓树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(kàngrìzhànzhēng)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(shènglì)80周年。在云南的(de)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(yě)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(zhànxiàn)中连接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枢纽、更是中缅印抗战的最前沿。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(kàngrìmínzútǒngyīzhànxiàn)的旗帜下,云南各族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,毅然投身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,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,建立起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局面(júmiàn)。即日起,本报开设“铭记历史(lìshǐ) 缅怀先烈”专栏,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深入(shēnrù)报道云岭大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、英雄事迹以及各族人民团结御侮的光辉历史,进一步激发云岭儿女的爱国情怀,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强大(qiángdà)奋进力量。 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;“共体时艰,积极赶修(gǎnxiū)”。抗战期间,20万云南各族儿女,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施工的情况下,仅靠自己的双手在云南西南部的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(yuánshǐsēnlín)中,将一切高山峡谷化为通途,建造了一条(yītiáo)长达100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(gōnglù)——一条通往世界的大动脉(dàdòngmài),一条地图上永不消失的红线,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抗战记忆,这就是起于中国昆明、终于缅甸腊戍(làshù)的滇缅公路。 硝烟弥漫 重走抗战生命线(shēngmìngxiàn) 1937年12月,一架美军侦察机掠过中国西南的天空。抗战全面爆发(bàofā)后,随着沿海相继沦陷,日本(rìběn)军队切断了中国大陆同国际(guójì)社会的交通线,妄图把中国变成一座孤岛。 物资供应几乎中断,前线战士(zhànshì)枪炮声不停歇。在这危急存亡之时,为(wèi)打通抗战生命线,一支由工程技术人员和云南各族群众组成(zǔchéng)的队伍,毅然集结(jíjié)。1938年1月,汉族、白族、彝族、傣族、回族、景颇族、阿昌族、德昂族、苗族(miáozú)、傈僳族、布朗族等各族群众陆续到达工地,滇缅公路全线同时开工修建。 没有人知道,他们参与修建的(de)这条路会(tiáolùhuì)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抗战生命线。 这是一条不可想象的(de)路。 滇缅公路计划修筑时,很多人(rén)认为它将永远停留在图纸上。滇西儿女(érnǚ)手持锄头、十字镐(shízìgǎo),肩背石碾子,“一寸公路一寸血”,将图纸变成了现实。 滇缅公路要越过(yuèguò)滇西横断山脉的(de)云岭、怒山、高黎贡山等崇山峻岭,横跨漾濞江、澜沧江、怒江等急流深谷(shēngǔ),可谓艰险异常。同时,滇缅路沿线环境恶劣,瘴疟为患,恶性疟疾能在几小时内夺人性命。 在筑路工具原始简易,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,云岭儿女(érnǚ)不曾迟疑后退(hòutuì),纷纷自带口粮和工具,跋山涉水到工地修路。 这是一条(yītiáo)血肉铸就的路。 在畹町桥头,陈列(chénliè)着一个当年筑路用的石碾子,上面刻有:“万众筑血路,机工(jīgōng)谱丹心。远征壮歌行,铸就抗日功。” 豪情壮志,无悔誓言在(zài)80多年前的小镇畹町响彻云霄。 据统计,1938年1月至8月是滇缅公路施工的高峰期,全线施工人数平均每天5万多人,最高时(shí)施工人数达到20万人。在整个筑路过程中,滇西民众付出了(le)高昂的代价,在筑路工程中死于爆破、坠崖(zhuìyá)、落江、塌方和疟疾的就(jiù)不下两三千人,死亡率约为千分之十五,滇缅公路因此(yīncǐ)被称之为“血路”。 还有一群人,也(yě)在滇缅公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 当知道祖国急需汽车和(hé)驾修人员时,爱国华侨纷纷捐献汽车,并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,回国参加抗战(kàngzhàn)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9批先后到达(dàodá)昆明,受到国内同胞的热烈欢迎。 自此,滇缅公路成为了南洋华侨机工的主战场(zhǔzhànchǎng),抢运军需物资是他们的主要任务。他们驾车前往缅甸(miǎndiān)腊戍装载军用物资(jūnyòngwùzī),经畹町入境,行驶在(zài)高山峡谷之间。面对重重困难,广大南洋华侨机工毫无怨言,在险恶的条件下,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战运输,谱写一曲(yīqū)响亮的爱国主义战歌。 历史回响 承载重要意义(yìyì) “修(xiū)昆明(kūnmíng)至下关毛路,用了(le)10多年,而滇缅公路全线贯通,用时不到1年,创造了奇迹。”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伟提起滇缅公路,如数家珍。 据介绍,滇缅公路分为两段(duàn)修筑。昆明至下关一段为东段,抗战前就已(yǐ)修通,长(zhǎng)411.6公里。下关以西至畹町一段为西段,长547.8公里。国内段全程为959.4公里。而芒市(mángshì)至畹町芒畹公路,早(zǎo)在1928年,就在芒市土司方克光的主持下,修通了简便公路,可通行小汽车。 “滇缅公路修建(xiūjiàn)难度十分大,父亲费尽了心血。”今年79岁的方克光之女方文琴小时候总听父母及前辈讲述修路的经历,很多(hěnduō)故事与传奇时时(shíshí)激励着她。 1938年8月底,滇缅公路全线建成通车。整个(zhěnggè)工程挖填土石方1233万立方米,修建大中桥梁7座,小桥522座,涵洞1433道(dào),用了287天的时间,提前(tíqián)8个月完工。 滇缅公路一经通车,便(biàn)车轮滚滚,夜以继日。 1938年底,首批军需物资经滇缅公路(diānmiǎngōnglù)运入(yùnrù)昆明。据记载,滇缅公路刚通车时每月的货运量就达1000吨。从1938年开通至抗战(kàngzhàn)胜利,从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战略物资共约50万吨。 在那个(nàgè)年代,滇缅公路可谓是一条传奇之路,是中国依然可以保持对外联通的唯一通道,也是一条让国人寄予极大希望的公路,更是(gèngshì)一条对抗战胜利作出特殊贡献的功勋级(jí)公路。 滇缅公路在(zài)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(qíngkuàng)下,以极短的时间建成,这是公路史上的奇迹,使全世界为之震惊。当时,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受罗斯福总统指派,专程取道仰光巡察滇缅公路,在作了沿线(yánxiàn)的实际考察后发表谈话,认为“修筑滇缅公路物质条件异常缺乏,纯系人力开辟,……为全世界任何民族所(mínzúsuǒ)不及”。英国媒体也称:“只有中国人才能(néng)在这样短的时间内(nèi)做得到。” 时局更新 焕发时代(shídài)新光彩 盛夏时分,记者走进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(xiāng),这里有着约20公里的路面仍保持着滇缅公路原来的模样。行驶在路上,急弯(jíwān)转向、高低起伏,这段路无声铭记着历史。公路两旁植被茂盛,村庄林立,在邦外村光明小组,公路转弯(zhuǎnwān)几乎(jīhū)是90度,外面是陡峭的山沟,车辆翻下去将造成难以想象的悲剧,这里立着南洋华侨机工无名英烈(yīngliè)纪念碑,碑文(bēiwén)上写着,这里曾掩埋着两名无名英雄。 沿途,有修筑公路时的(de)(de)浮雕(fúdiāo)及简介,浮雕还原修筑滇缅公路的生动场景。“小时候我们从芒市乘客车至瑞丽,就从这里走,公路实在难走,非常颠簸。”三台山乡宣传委员姚昌东介绍,计划依托保留较为完整(wánzhěng)的900米滇缅公路打造爱国主义教育(jiàoyù)基地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(shíjiàn)基地,让更多的人了解滇缅公路的重要历史意义,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。 从昆明主城区黄土坡滇缅大道径直往西走,经楚雄(chǔxióng)、大理、保山、德宏至缅甸腊戍,这条长1146.1千米的滇缅公路(diānmiǎngōnglù),在历史的变迁中,不断修改扩建,升级迭代。从原来(yuánlái)以碎石、卵石、沙砾(shālì)混合铺垫,以弹石路为主的公路,变为现代化道路。 从(cóng)1959年至1986年,我省对滇缅公路进行了多次改造,缩短了里程,提升了通行效率。随着昆安(kūnān)、安楚、楚大、大保、保龙、龙瑞(lóngruì)等高速公路、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通车(tōngchē),滇缅公路展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 高山不语(bùyǔ),江河永流。 今天,在建的(de)大瑞铁路与曾经的滇缅公路交叠,连同320国道、杭(杭州)瑞(瑞丽)高速公路服务共建“一带(yīdài)一路”倡议,担负起连通南亚(nányà)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重任。 硝烟散去,滇缅公路以新的姿态(zītài)融入新的发展格局。 云南日报-云新闻记者:殷洁 管毓树(guǎnyùshù)
王予波会见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副总理阿卜杜·萨拉姆·哈纳菲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