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打造根深叶茂的思政金课|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深度观察③

体育正文 190 0

打造根深叶茂的思政金课|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深度观察③

打造根深叶茂的思政金课|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深度观察③

当非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邂逅“榕树(róngshù)下的思政课”,当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研一堂课,浙江省温州市以机制为干、课程为枝、师资为根,让思政教育如榕树般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。十万(shíwàn)学子(xuézǐ)在行走的课堂里触摸城市文脉,在每一堂思政金课中迸发蓬勃的成长力量。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(shíjiàn)——

记者来到温州时还未入春,郁郁葱葱的榕树(róngshù),格外引人注目。

“在(zài)温州(wēnzhōu),榕树随处可见!”浙江省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单心悦对记者说,“榕树是温州的市树,它不仅外表高大,更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。记得有一次台风来袭,狂风暴雨(kuángfēngbàoyǔ)把许多小树(xiǎoshù)都吹倒了,可榕树却依然挺立。每当遇到困难,我就告诉自己:要像榕树一样坚强(jiānqiáng)!”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山川、河流、草木……总会(zǒnghuì)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当地人的精神(jīngshén)特质。如何让这些地方特色融入思政教育,滋养新一代少年儿童(shàoniánértóng)?如何让大中小学思政课像榕树一样枝繁叶茂?

近年来,温州市(wēnzhōushì)创新(xīn)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模式,推出“大榕树(shù)·温思政”品牌体系,打造有意义、有意思的思政课,让立德(lìdé)树人根本任务在温州本土资源的沃土上扎根。在温州的大中小学,这股蓬勃的成长力量令人欣喜、令人陶醉。

建(jiàn)机制,树立贯穿学段的“主干”

春季学期刚刚开启,一场关于开好讲好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(gàilùn)课”的研讨会在(zài)温州大学召开。

“大家桌上都有一份《教育强国建设(jiànshè)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(nián))》。今天,我们就围绕这份文件,谈谈新学期怎么在大中小学上好思政课。”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卓高生开门见山(kāiménjiànshān)地说。

在卓高生身边围坐着的,是来自温州各县(gèxiàn)(市、区)的10所中小学和(hé)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的代表。

龙湾中学(zhōngxué)政教处副主任陈亮(chénliàng)说:“纲要提出‘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加强社会主义核心(héxīn)价值观教育’,我们学校有经验。每周开设的(de)理想信念大讲堂,很受学生欢迎。”瑞安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长虞玲洁接着说:“浙江省综合实践学科基地、温州市(wēnzhōushì)科普基地—百草园,就在我们校内,可以作为大家开展实践活动的基地。”

“好啊,大家多走走亲。”卓高生(zhuógāoshēng)笑着说,在座的教师也纷纷点头。

过去,大中小学(dàzhōngxiǎoxué)思政教育往往各管(gèguǎn)一段,如今,是什么让大中小学“结亲”?

“大中小学思政教育(jiàoyù)一体化实现真正‘破壁’,离不开(líbùkāi)机制的顶层设计。”温州市(shì)委教育工委副书记、市教育局党委书记、局长郑焕东指出关键。2023年,由温州市委教育工委、市教育局牵头(qiāntóu),搭建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(jiànshè)“1+6”大机制。“1”即(jí)(jí)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,“6”即分类研制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推进方案以及教研、师资建设方案,明确各学段“一起抓什么”“各自抓什么”。

明确思路后,如何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(jiàoyù)有效“黏合”在一起?

很快,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温州区域联盟(liánméng)成立,联盟内设置专家组,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、中小学思政课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等(děng)专家组成,负责指导课程建设、教师交流与培训、评优表彰(biǎozhāng)、问题研判、督导评价(píngjià)等工作。

同时,由市教育局(jiàoyùjú)高等教育处具体牵头,以在温高校为(wèi)主导,统筹市域(shìyù)内中小学、中职学校、教研机构等单位,建成了(le)10个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,集结(jíjié)120所中小学参与共同体建设。每个(měigè)共同体内,由牵头高校联合市教研院定期开展“五个一”活动,即开展一次集体备课、共上一节主题思政课、举行一次学习交流、策划一场现场研讨会、组织一次案例评审,以此推进思政教育共抓共研、螺旋上升。

联盟、共同体就像一节节“火车”,其动力从何而来(cónghéérlái)?

多个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单位都提到关键(guānjiàn):一方面,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,定期(dìngqī)召开工作例会和专班会议,抓重点工作落地。另一方面,政府对共同体建设给予实实在在的(de)支持,给项目、给经费、给团队、给平台,充分激发基层学校活力,形成双向(shuāngxiàng)奔赴。

作为(zuòwéi)“火车头(huǒchētóu)”,高校在一体化建设中更要(yào)发挥牵引作用。比如,温州大学建立大教研机制(jīzhì),明确各学段教学策略;通过理论培训、案例撰写、论文写作等,提升中小学教师和思政教师能力素养;建设思政教育大实践基地;组织力量编写思政教材—“火车”就这样跑出了加速度(jiāsùdù)。

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(mǎkèsīzhǔyì)学院教授张小燕在温州市博物馆为市府路小学学生讲述“大榕树精神(jīngshén)”

如今,温州的(de)思政课教师都有类似的感受:机制畅通(chàngtōng),犹如榕树的主干,串联起大中小学各学段,也串联起学生成长的路径。

搭(dā)课程,舒展立德树人的“枝叶”

“现在,大家透过窗户就(jiù)能看到三垟湿地(shīdì)(shīdì)。不过,市民张先生说,与其花200亿元修复三垟湿地,不如把三垟湿地填平,至少能带动2000亿元的房地产收入。对此,你怎么看?”温州(wēnzhōu)中学思政课教师陈诺向高一(4)班学生抛出问题。

学生们展开辩论:“经济发展需要增收,但更要保护好环境”“有了2000亿元收入,可以建设更多(duō)基础设施”……课后,学生们依然意犹未尽(yìyóuwèijǐn)。学生林家雨说:“在辩论中,我特别有‘主人翁’的感觉,思考怎么让(ràng)家乡发展得(dé)更好。”学生甄芷悦说:“三垟湿地的治理过程(guòchéng),我们有目共睹。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政策就(jiù)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。”

思政课,如何(rúhé)亲切可感,走进学生的心灵?

对此,温州的方案是——打造有地方特色的“思政课(sīzhèngkè)(sīzhèngkè)”。近年来,温州市牢牢抓住课堂主渠道(zhǔqúdào),在思政一体化教学中融入(róngrù)地方文化元素,组织文史专家梳理出“五福源里榕来春”“生生不息东塔榕”等十大主题,开发“榕园”“榕情(róngqíng)”“榕脉”等一系列具有温州标识度的“红研思政课”“榕树下的思政课”。在全市征集“家乡情·温州榕”思政故事(gùshì)358个,评选大中小学思政金课100堂。

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、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,还是数学家的摇篮,社会(shèhuì)思政实践资源(zīyuán)丰富。为此,温州市遴选建设100个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示范基地,打造(dǎzào)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每年,10万名以上大中(zhōng)小学生参与到实践体验中,100万人次(wànréncì)学生开展“少年行”红色研学实践活动。

一堂堂思政课,交织成育人的巨大“树冠”。课堂中的温州底蕴(dǐyùn),不断哺育新一代温州人(wēnzhōurén)。

在温州三垟湿地的(de)榕树(róngshù)下,温州市第二(dìèr)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潘乐慧正在给24级数字影像技术中本班的学生(xuéshēng)上“建设美丽中国(zhōngguó)”一课。“2005年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手种下了这棵榕树,并寄予建设美丽中国的殷殷期盼。今天,我们(wǒmen)走进三垟湿地,一起探寻温州市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,建设美丽中国。”潘乐慧说。

学生也都“有备而来”。课前,大家对三垟湿地(shīdì)进行水质检测,证明三垟湿地的水质经过治理后,从过去的“劣五类”变为了(le)可以(kěyǐ)饮用的“二类水”。课上,多位学生作了汇报。

在“建设美丽中国”思政课上,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4级数字影像技术中本班学生(xuéshēng)介绍(jièshào)他们课前做的三垟湿地水质检测情况

“今天坐在(zuòzài)榕树下上课(shàngkè),我(wǒ)对‘美丽中国’有了更深(gēngshēn)的感受。”该班学生魏梦想说。她还告诉记者:“其实,我的父母都不是温州人,而我是生在温州长在温州的‘新温州人’。我知道,温州的繁荣得益于温州人民吃苦耐劳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,而我要继承和发扬(fāyáng)温州精神,让这座城市更加美好。”

在温州市大中小学(dàzhōngxiǎoxué)的(de)共同努力下,思政课程“枝繁叶茂”。温州市市府(shìfǔ)路小学构建“以榕树精神为魂、以实践育人为脉”的特色体系,在博物馆研学中,带领学生解码世界温州人的故土情结,在城市规划馆,以“一米看温州,漫步我的城”串联跨学科实践;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将思政课与(yǔ)中国科学家底蕴(dǐyùn)相结合,通过制作“讲好归国科学家故事”视频微课(wēikè),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科学家精神……

越来越多具有温州特色的思政课,在孩子心中播撒下理想信念(lǐxiǎngxìnniàn)的种子,不断浇灌着(zhe)关于家与国的梦。

强(qiáng)师资,滋养生生不息的“根系”

“大家听说过皮纸吗?这是我们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”在温州市广场路小学,思政课(sīzhèngkè)教师曹涵(cáohán)正在给五年级学生上课。

曹老师先介绍了皮纸的制作工艺和特性,再带着学生用皮纸做手工,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(zuòpǐn)和其他温州非遗。一堂课下来(xiàlái),学生们情绪高昂,对非(duìfēi)遗有说不完的话。

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在上道德与法治课。学生们正在体验用(yòng)温州当地的非遗皮纸制作手工(shǒugōng)

一位“95”后年轻(niánqīng)教师,怎么如此游刃有余?课后,曹涵坦言:“其实,以前我在课上(kèshàng)什么都想说,效果并不好。”

改变发生在一次大中(zhōng)小学思政课教师(jiàoshī)的集体教研中。曹涵印象很深:“各个学段的教师坐在一起,就同一(tóngyī)主题进行课程设计。初中教师听了(le)我的教学设计后说,涉及精神内涵的内容(nèiróng)在初中会讲,到时候学生的心智发育更成熟了,理解也会更深刻,她建议小学阶段的课程重在‘感受体验’即可。”曹涵感觉收获巨大:“原来,有(yǒu)的内容我可以不讲,但有的内容我必须讲,为(wèi)初中做好铺垫。一起教研的高校教授站位很高,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。”

这是温州市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(de)缩影。

说起教研活动,温州市教研院高中政治教研员俞优红颇感自豪。“每年,温州市教研院举行两次大中小学思政课大型教研活动,包括大学教师理论(lǐlùn)引领,高中、初中、小学思政课教师现场上课(shàngkè),让教师对‘一体化’有直观的(de)感受。活动不局限(júxiàn)在市区,还送到了温州的山区、海岛,不断扩大影响辐射范围,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(zhěngtǐ)水平。”

在俞优红看来,“真刀真枪”“逐句打磨”的(de)一体化集体教研,让教师明确了各自教学的定位,精准地为课堂做好“加减法”,还让不(bù)同学(tóngxué)段的教师“磨出了友谊”,实现(shíxiàn)共同成长。“原来,思政课(sīzhèngkè)教师‘散落’在各校,是‘各自精彩’。如今(rújīn),有了一体化的平台和机制,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,才是‘美美与共’。现在每次举办教研活动,老师们都‘抢着’报名。”俞优红说。

思政课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行动者,直接决定(juédìng)着(zhe)一体化建设的境况和思政育人的质量(zhìliàng)。为了让“大榕树·温思政”品牌向下扎根,温州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。

温州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、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维凯介绍,一是把好思政课教师“入口关(rùkǒuguān)”,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,督促各县(市、区)教育行政部门配齐配强(pèiqiáng)中小学思政课教师。二是把好教师培育“过程关”,组建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团队,建立“同备一节课”“共研一堂课(yītángkè)”教研新模式(móshì),实施思政课“种子”教师培养计划,以三年为周期实行思政课教师全员轮训。三是把好思政课名师(míngshī)“引领关”,大力推进“银龄讲学”“骨干深研”“青年(qīngnián)先锋(xiānfēng)”等行动,不断增强(zēngqiáng)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、责任感。

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创新之城,育才为本。温州(wēnzhōu)不仅要(yào)打造出一(yī)堂堂学生喜爱的思政金课,还要持续创新,塑造循序渐进、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新格局。”郑焕东说。

文章来源|《人民教育》2025年第10期(qī)

文章作者(zuòzhě)|《中国教育报》记者 林焕新

打造根深叶茂的思政金课|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深度观察③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